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专题报道】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明年宏观调控稳字当头
发布时间:2011-12-12
 
 

经济参考报 2011年1212日】

  [导读]“稳增长”优先 稳健货币政策将回归中性 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

  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初步勾勒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线。研读此次会议的公告后,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明年宏观政策的重心将是“稳增长”优先,除非国内外的经济基本面出乎预料地恶化,否则货币政策将平稳推进,稳健的货币政策在2012年将回归“中性”。

  对于明年的宏观调控基调,中央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这次会议同时提出“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替代了此前“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表述。同时还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当前政策目标顺序已由此前的‘防通胀,调结构,保增长’调整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面对当前PPI和C PI的回落,以及经济增速持续下降,这种宏观调控目标顺序的调整符合预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预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两大政策的定调还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这种政策组合在2012年的具体操作中的含义显然将与过去不完全相同。

  “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中国形成了开放式的发展格局,这加大了外部经济对中国的影响。欧美经济弱增长的长期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直接影响到外需,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国内政策的趋势、方向和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巴曙松认为,此前下调准备金率的一个政策含义就是,在“增长、通胀和结构”组合之中,“增长”的重要性放在了前面,这是因为现在通胀压力小了。这也跟全球范围内的趋势比较一致,不仅欧美都在关注增长,现在亚洲周边的邻居也开始关注增长,在减息。但他认为,这并不代表是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拐点。

  从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不少经济指标下行趋势较为明显。11月CPI和PPI同比涨幅分别回落至4.2%和2.7%,双双创下年内新低。11月工业增速同比回落至12.4%,创下2009年9月以来的新低,而重工业成为工业生产下滑的主要原因。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2%,环比则下降0.19%。有专家认为,物价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双双下行,客观上加大了政策预调微调的压力。

  “在不久前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中央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的表述。稳定增长成为首要任务,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虽然政策基调不变,但政策执行的重心和力度肯定会发生变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政策基调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才会发生转变,否则,只是在政策重心和主要任务上有所调整。

  “货币政策从2000年到2006年是稳健,2007年从紧,2008年适度宽松,2010年又到稳健。2000年到2006年宏观经济波动变化比较快,实际的货币政策有偏紧,也有偏松,但我们用的词都是稳健。真正的货币政策基调无非是扩张、收缩、中性。我理解明年的稳健是‘中性’,不刺激,也不扩张,把积极的力量,把结构调整的因素交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做。”巴曙松说。

  “虽然基调保持不变,但在执行过程中,应该会有明显区别。今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实际执行的都是偏紧的。明年,在‘积极’和‘稳健’的基础之上肯定比今年偏松。积极的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要转向偏松。”王军说。

  “总体看,明年经济增速会有一定放缓,但还将保持比较高的增速。放缓为推进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时间窗口,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加大调整力度。特别是,随着国际市场变化,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来刺进国内的消费需求。另外,利用战略新兴产业的机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价值链。”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一鸣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从细节来看,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无论是从大的基调还是具体工作的落实,都传递着一个精神,即目前经济还不错,但未来可能有一些风险,这就需要继续保持现有的政策基调,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做预调和微调。国家不太可能通过政策基调大的变化去保增长,而更多的是通过具体的细节,通过执行力度的具体把握来稳定经济,是‘稳增长’而非‘保增长’。”申银万国首席分析师李慧勇分析说。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