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中国广播网综合 2011年12月09日】
[导读]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的日程表显示,11月份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将于今日公布。随着政策调控见效、食品价格回落以及翘尾因素减弱,市场普遍预期10月CPI很有可能跌破5%,创下年内新低。
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的日程表显示,11月份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将于今日公布。中新网财经频道梳理此间媒体报道显示,随着政策调控见效、食品价格回落以及翘尾因素减弱,市场普遍预期10月CPI很有可能跌破5%,创下年内新低。
食品价格继续回落 CPI“破五”几成定局
在各机构的预测中,食品成为11月份CPI回落的最大推手,蔬菜、肉蛋贡献尤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0个城市食品价格数据显示,11月,除牛羊肉和部分蔬菜品种之外,食品价格总体继续回落。
据多家机构对11月CPI做出的预测,再度“破5”成为共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预计11月份食品价格环比跌幅在0.7-1.5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也将比上月小幅下降约2.5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到11月份CPI翘尾因素,初步判断11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4.3%左右。
国金证券在报告中称,11月CPI约为4.3%,未来先稳后降。由于春节因素和近期调价因素存在,预计11月至明年1月的CPI水平维持在4.3%左右,明年2月才能大幅下滑至4%以下。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11月份CPI同比预计将跌至4.2%,与1年期定存利率的差距缩小至1个百分点以内。而在通胀回落的同时,经济增速放缓凸显,保增长的重要性开始上升,宏观调控逐步从防通胀转向保增长。
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窗口开启 存准率或继续下调
在通胀压力减弱的同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减速压力却于四季度陡然增强。刚刚公布的11月PMI数据为49.0%,比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比该数据的临界点50%还少1个百分点,是该数据32个月以来首次降到临界点之下。经济总体回落,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此外,据中新网财经频道了解,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窗口正式打开。市场普遍预计,未来几个月内,中国央行将持续多次下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主要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将降至19%或19.5%,且调降举措将多集中于明年上半年。
国泰君安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央行上周下调存准率,而在经济通胀持续回落的背景下,存准率下调的趋势不会改变,不排除未来每月下调一次,2012年一季度或存在降息的可能。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预计12月,信贷额度会继续有大幅提升。预计未来几个月准备金率将继续下调,明年上半年,下调频率可能会一月一次。”
■ 多方观点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11月份的猪肉价格是比10月份环比回落了将近5%,因此仅仅是猪肉价格就会把CPI往下拉0.15%左右,那么加上别的食品价格也是出现环比回落,因此在这种食品价格回落的情况下,那么我们判断11月份的CPI应该是在4.4%左右。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除了食品因素,非食品环比价格也没有出现上涨,而是在零附近,这也是CPI大幅下调的必然因素。
鲁政委:11月CPI可能是4.3,比上个月下降1.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翘尾因素11月也出现大幅回调,这也会对CPI产生相应拉动作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从基数来看,就是有个翘尾因素在11月份又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大概1%左右,这样就是同比来看降到4.3%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虽然赞同本月CPI可能深度回落,但他认为最终结果应该在5%左右,这也预示着今年全年CPI水平将符合今年年初定下的目标。
曹远征:基本上是一个前高后低的走势,而且食品价格今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由于食品价格下半年下行,所以CPI是往下走的,所以月度来说它走的又比较快,全年的物价水平大概应该在5.2%左右。
曹远征预计,明年CPI水平将在4%左右。正是由于通胀压力减小,货币政策效果凸显。很多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未来政策放松的空间已经具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货币政策可以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来巩固经济增长的基础,来稳定经济增长的水平,这样货币政策运用起来就更加宽松,比如说,确实有必要的,它还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公开市场操作,它也会尽量保持一个流动性相对比较平衡和宽裕的状态。
在连平看来,不排除年底再下调存准金的可能性,而且明年初,也还会有下调的可能,估计从现在到整个明年很可能会有两到四次下调,但也还要参考资本流动的情况来进行判断。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却指出,虽然物价是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出发点,但却不是唯一重要的出发点,如果看到CPI下调态势明显,马上就调整货币方向,尤其是在当前金融调控机制或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单独依靠降低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来实现调控经济的目的并不明智。
郭田勇:从中国经验来看,在纯粹的放松货币之后,我们的初衷是希望释放出这些货币后,能流到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三农这些领域中,但由于我们在调控机制上不完善,包括我们在利率等方面价格机制发挥空间比较小,这样释放出的货币往往流向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等领域。
这样一方面会形成包括通胀、资产价格方面的隐患,另一方面由于投资、固定资产在整个GDP中的占比就会越来越高,也就违背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初衷,或者说有可能导致经济结构更不合理。因而,郭田勇判断,货币政策未来还将以维稳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