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国资动态】国新公司定位之惑 PE?AMC?MEA?
发布时间:2011-3-24
 
 

【《中国证券报》 20110324日】

 

  2010年底挂牌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自传闻组建伊始就广受关注。从最初认定的“中投二号”,到收编排名落后央企,再到打包央企辅业,然而其第一笔投资竟是参股央企整体上市平台,而最新对于国新定位的表述来自其董事长谢企华——不投辅业……种种猜测和表述中,国新公司究竟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还是资产管理公司(AMC)?抑或产业孵化器(MEA)……

PE亮相

国新公司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亮相”,是在20101216日的中国五矿股份有限公司揭牌发布会上。在五矿当时发布的新闻稿中,国新被匿名以“其他战略投资者”持有五矿股份2.5%的股权。在发布会现场,五矿集团新闻发言人马俊拒绝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其他战略投资者”的真实身份,并称:“我们没有这个权限披露。”

而直至6天后,国新公司才正式挂牌。彼时,注册资本45亿元的这家国字号投资公司,已经完成了对第一个项目的投资。

对五矿的投资多少令人有些意外,因为在此之前国资委对于国新定位的表述一直都是避开优质央企的。201011月间,国新公司挂牌前夕,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新公司主要是帮助劣势企业退出,而不是把所有大的、好的企业都放进国新公司,国新公司和其他央企都是平行的。按照他的说法,被装进国新公司的央企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经营比较困难,手上又没有足够资源,有好的业务板块但缺乏资金做强做大,不好的业务板块也没钱支付退出所需要的改革成本;而国新公司的作用则在于——给这些公司好的板块集中提供资源,帮助其做大做强,或帮助其支付改革成本,尽快从不好的板块退出。

“国新也是央企,也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吧。”对于国新参股五矿股份,有投行人士称,国新被赋予了央企整体上市润滑剂、重组纽带的使命,但区区45亿元的注册资本能够撬动的市场相当有限,参股五矿股份这样的优质央企,起码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换言之,成立之初的国新公司俨然扮演着PE的角色。

正应和了对五矿的投资,在国新公司挂牌的当天,国资委明确了公司的两项职能:一是作为央企重组和资产整合平台,按成熟一家进行一家的思路,吸收排名靠后、资产质量不高的央企;二是作为央企整体上市平台,以货币出资作为发起人之一,推动改制集团整体上市。至此,国新的PE身份名正言顺了。

掌门人明确不做辅业

从国新公司组建伊始,央企辅业和不具竞争力的业务就一直被认为是国新的涉猎领域。国资委最终对其的定位亦锁定在“吸收排名靠后、资产质量不高的央企”上。

然而,屡新不久的国新公司“掌门人”谢企华却在今年“两会”期间给中国证券报记者作了与国新此前定位完全相悖的回答。“国新公司不可能去做辅业。”谢企华言之凿凿。她表示,国新会把目光投向一些央企具有竞争力的独立主业上。并称,国资委已经拥有了两家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中国诚通集团)在承担承接辅业方面的职责,国新没有必要再去扮演同样的角色。区别于另外两家公司的托管经营,谢企华称国新公司“只做投资,不做经营”。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拥有中投保、中纺物资、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和中成集团、中国高新集团公司等5家中央企业,也已经完成了对中包公司和中国高新集团公司的托管工作。中国诚通集团则以现代物流、综合贸易为主业,同时兼备国资不良资产处置、企业托管的功能。

正是基于对央企辅业态度的不同,谢企华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描述的国新在产业领域的投资方向,也与此前外界的猜测出入明显。“国新在选择重组标的方面标准明确——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经济安全的,有发展的,国家鼓励的产业。”谢企华进一步将这一投资方向具象为核心资源和新兴产业两大领域。按照她的话来说,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安全的才是国新的目标,而一些竞争性行业,央企自身在未来也有可能选择退出,国新也就没有必要进去了。

而在她这番表态之前,外界方面一致认为,国新将避开军工、煤炭、电网电力、民航、航运、电讯、石油石化等经济命脉型行业,在竞争性行业中的机会更大,对一些规模较小的科研院和商贸流通企业进行重组的可能性更高。

谢企华的这一“南辕北辙”的表态,一时间引起了很多投资圈内人士的困惑。他们其中一些人希望中国证券报记者再次向谢企华核实这一国新投资思路,而核实的结果依然如故——不做辅业。

将直面辅业剥离难点

从国新诞生之日起,似乎就与国资委的一个思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推动央企重组及整体上市。国新公司挂牌的第二天,国资委主任王勇就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2011年,国资委将继续规范推进央企与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并购重组;同时鼓励央企进行不留存续资产的整体上市;主业资产已经整体上市的,通过多种途径实施集团层面整体上市。

外界普遍认为,国新的设立,实际上就是国资委这一思路在执行层面的体现。若果真如此,解决央企间重组及整体上市的核心难点,恐怕才是国新未来的真正定位。

那么,央企重组与整体上市的核心难点究竟在哪儿呢?

首先来看看国新公司已经参股及未来可能参股的计划整体上市的央企名单。除已经入股2.5%的五矿股份外,中国铁路信号通信集团、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几家正在筹划整体上市的央企都被认为是国新可能参股的对象。而上述几家公司无一例外地来自于商贸、服务、集成等“轻资产型”行业,其中,中国通号注册资本仅45亿元。相比那些资产沉重、历史悠远的实业类央企,“轻资产型”央企整体上市的推进工作显然要更快一些。

这一点,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的话更具对比性。他直言,由于武钢是个老企业,职工多,解决当地就业的责任大,导致武钢拥有众多集体制企业,涉及服装、运输、包装等多个领域,企业包袱沉重,未来有可能整体上市,但目前仍未启动。他同时称,武钢的相关产业众多,交通、运输、检修、机械制造、后勤等如果都要装进上市公司,能不能获得股东和投资者的认同,需要企业做谨慎的评估和思考。

相比之下,整体上市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五矿集团总裁周中枢,在谈到整体上市时则显得轻松了许多。他认为,五矿整体上市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对企业组织架构、管控模式的重建。而改制成本,则被其一带而过。

另外,大型国企旗下的集体制企业的存在,同样制约着央企的重组步伐。此前,有媒体报道,多年联姻仍未修成正果的“鞍本合并”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厂办集体制企业的剥离问题。鞍钢成立于1948年,而本钢则在1949年炼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两家公司都作为当地的支柱型企业,以“钢”立市,让双方都承担很多钢铁生产经营外的社会职责。供热、物流、学校、医院……这些厂办单位的职工安置、资产盘活支出,成了让重组双方及所在区域政府最为“纠结”的难题。

央企整体上市、重组过程中,遇到的辅业剥离、盘活问题该由谁来解决?更为关键的是,这笔钱该由谁来出?国新公司吗?

非公资本或迎来机会

“国新未来的投资方向实际上还没有完全确定。”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目前只有十几个在册员工的国新公司,正在多方研究拟定未来投资发展计划。诚如谢企华所言,区区45亿元的注册资本,想要撬动动辄百亿千亿量级央企的整合、上市,确实存在“力不从心”的问题。但前述消息人士则认为,这种“力不从心”却给了非公资本以介入央企资产重组的良机。

以一家金属制品业的民营企业为例,虽已进入行业前三,却发现公司发展的空间受到严重限制。由于公司的主要客户均为大型工业项目的业主(其中不乏央企),在竞标这些央企的大型工程时,往往会面临来自该央企旗下同业企业的竞争,这让公司在市场拓展上遇到很大障碍。目前,该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无一例外地来自于几家主要央企客户的下属企业。

据了解,前述民企曾考虑收购它的央企同行,但被一口回绝。

“我们的央企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小公司,经营基本依附于母公司,基本依靠关联交易生存,对母公司的业绩也无法起到正面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只会影响所属行业的发展。”前述消息人士认为,国新的出现或许能让这一问题迎来解决的转机。

专项打包央企某项辅业资产,与民营企业进行定向交易,国新公司在此之中只扮演一个“过桥”的角色,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国资委与谢企华对国新定位描述的差异。

谢企华印象

2011310,上午1130。北京会议中心政协组别的各个小组分组讨论会场差不多都已经陆续散场了,而新任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企华所在的妇联小组的讨论还没有结束。“谢企华非常认真,她作为召集人的小组讨论,每天如此,从未提前散场。”一位政协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相比其他妇联的女性委员,谢企华给人的感觉要坚毅很多,留着多年不变的短发,戴着已显过时的圆框眼镜,连说起话来的嗓门都略显男性化。今年“两会”期间,她一直穿着一件浅黄色夹克衫,上有个猫的图样,并绣有英文——“white cat”、“black cat”。让人不禁揣测,这位原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做了半辈子工程、干了一辈子实业的“铁娘子”,会用怎样的方法和思路来领导刚起步的国新……

“不谈钢铁,现在我不负责这个领域了。”在有媒体记者企图向她打探关于宝钢湛江项目的进展以及对铁矿石谈判机制瓦解的看法时,谢企华直言拒绝了。直到问及刚刚接掌的国新,她才愿意多回应几句。

“没有组建国字头稀土企业的想法。如果地方政府要拉郎配,国新也没有办法”、“目前央企对国新的需求没有那么多迫切。国企重组为的不是减到100家、80家,不能简单看数字”……谢企华对有关国新的传闻几乎是有问必答。而一旦涉及到投资的具体标的,她则只有四个字——“无可奉告”。如此信息披露意识,恐怕与她多年上市公司董事长的从业经历不无关系。

虽然对计划投资的项目只字未提,但由于她口中国新公司的投资方向与此前国资委的表态大相径庭,让她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的一番表述依然引起了外界强烈关注。毕竟,国新这家刚刚成立的公司,在订立发展方向伊始,其唯一股东就和其掌门人的思路存在出入,这在众多国企中显然是不多见的。

但这绝非谢企华第一次“敢为天下先”。20026月,宝钢与哈默斯利公司(力拓的前身)正式签订在澳大利亚组建宝瑞吉矿山公司的合资协议,合资期限20年,其中宝钢占46%股份。按照协议,在未来20年内,哈默斯利每年将向宝钢供应1000万吨优质铁矿石。“当时能做出这样的决策并不容易。”一位钢铁业资深人士表示,当时铁矿石价格一吨不过十几美元,哈默斯利公司为了推销其铁矿石跑遍了中国的钢厂和主管钢铁业的政府部门。而近十年来进口铁矿石价格的飞涨,中方谈判话语权渐弱,铁矿石进口市场的发展印证了谢企华当时决策的正确。

    然而,国新未来的走向究竟会由谁来主导仍然未知。谢企华透露,她目前仍在上海生活、办公,国新的总部则设在北京。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