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经济动态】国务院再布局东北振兴:加快形成增长极
发布时间:2010-8-18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818日】

在国务院颁布《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近一年后,昨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再次强调着力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

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对于东三省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和经济改革充实了更多的战略内涵,同时也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

新兴产业是希望所在

会议认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商投资跃居全国前列。

而目前,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要抓紧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

会议强调,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继续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支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产业。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兴产业方面,上一轮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明显落后。因此,在新一轮高新产业发展中,包括风电、纤维素乙醇、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产业,对于拥有资源和技术的东北地区来讲,具有非常大的赶超空间。

“另外,生物技术在东北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东北有这方面的技术基础。围绕东北的现代农业,开展生物技术研发会有很大的优势。”该人士说。

而在其看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果不能抬头,传统产业即使发展得再好,十年后,东北的产业结构仍然是目前的情况,无法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

在本轮四万亿投资的背景下,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东北地区大型企业的拉动最为直接,也恰恰能够说明这一点。以风电产业为例,很多大企业刚好赶上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经过前几年的研发调整,新产品形成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对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的成绩,更多人持有乐观态度。

不过,一位业内专家也表示出自己的担忧。“目前东北地区很多企业都是单纯依靠这些新产品的支撑,而大部分传统产品方面,技术升级的起色并不明显,企业订单量仍然不足。”

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

会议还提出,要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展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评估,研究后续支持政策。

2009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中,辽宁省的抚顺市、北票市等10个市()榜上有名。在全国共44个享受中央财政给予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城市地区中,东北三省就占了16个。

近些年来,随着部分地方的资源逐渐枯竭,资源型城市相继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也使这些城市面临转型的问题。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议”列为全国13件重点处理建议之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协办。

目前,共有24个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规划编制完成并正式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东北振兴司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报来的规划文本进行了初审,其中伊春、焦作等8个城市的转型规划通过初审并进入审查论证程序。

828日,发改委东北振兴司会同财政部预算司、国土资源部规划司等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赴陕西、宁夏两省()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进行调研。

在昨天的会议上,国务院表示,将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启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