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2010年07月24日】
中国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3日在北京表示,要以组建国新资产管理公司为契机,加快中央企业重组和调整步伐,今年要把中央企业调整到100家以内。
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在坊间又被称为“中投二号”。自2009年起,设立国新资产管理公司的传闻就一直未断。
国新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之前,国务院国资委旗下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已有2家,即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中国诚通控股公司。通过收纳国资委监管下的规模较小、资质较弱的中央企业资产,它们在中央企业重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到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的家数已从去年底的129家调整到125家。中央企业宾馆酒店以及房地产等非主业业务剥离,也有了实质进展。
在北京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介绍说,上半年中央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公开转让国有产权363宗,交易金额140多亿元人民币。
李荣融还表示,将加快培育和发展形成30到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他一再提醒中央企业突出主业,优化产业布局,严格控制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扩张、盲目做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扩 展 阅 读
1、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有望8月成立 谢企华将任董事长
【新华网 2010年7月29日】
权威人士28日向记者透露,被称为“中投二号”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将在8月宣布成立,原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任董事长,国资委原改革局局长刘东生任总经理兼党委书记。
这位人士表示,目前究竟有哪些资产纳入这一公司尚不明确。国资委正在动员和劝说一些中央企业主动接受被整体纳入这一公司进行托管。
他介绍,之所以要“动员和劝说”,是因为国资委允许这些企业自己进行选择,如果能够找到更好的大企业当“婆家”,可以不必纳入国新资产管理公司。“能够被大央企重组肯定更好,毕竟和这些大企业还可以就重组对价的条件进行谈判。但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愿意接收的央企,则将被整体纳入国新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托管。”
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已调整至125家,国资委要在下半年完成今年把中央企业调整到100家的目标。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国资委实现这一目标。
根据国资委的整合思路,国新资产管理公司将收编的是一些“规模较小、微利、效益差、应退出市场的央企”,而今年将被重组的25家企业基本上是在国资委考核中排名较为靠后的企业。上述人士表示,一些行业研究院所被相关大央企重组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这些研究机构的资产相对较小,人员安置困难不大。一些资产被纳入国新资产管理公司的央企,其资产将在被“肢解”后重新运作。
早在今年初,就有消息称国新资产管理公司组建获批。这位人士指出,国新资产管理公司人员的任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种更加平衡的方式:既能够将其纳入国资委的管理,又能够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地运作央企资产。
此前,国资委共有两个资产经营平台,即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和中国诚通控股公司。
2、设立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有益优化国资效率
【《世界经济报道》 2010年7月28日】
近日,有媒体透露国资委将组建“国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文件已经上报国务院。国新公司注册资本估计为200亿元,主要职责是加快央企整合和调整国资产业布局,将纳入一些“规模较小、微利、效益差、应退出市场的央企”。上报文件对公司框架、运作方式、操作细节、和国资委的具体关系、纳入央企的名单等细节问题都未确定。
2008年10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确立了国资管理的出资人、运营者、监督者角色分开的基本立场,国资委履行监管职能、资管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国资委已经有2家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中国诚通和国家开发投资。它们目前的最主要功能是对央企“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过程中的辅业进行托管,使央企主业更加“清晰化”,增加央企的专业化能力和竞争力。运作目标很简单,即将央企非主业资产剥离到托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对其改造,例如完善该公司治理结构、推动财务重组。诸如此类的案例有国家开发投资托管中国包装总公司(整体托管)、中国诚通集团托管中国普天的部分非主业资产(部分托管)。
但是,国资委一直认为“托管模式”并不能实现对国资运作和战略性布局的操控,因为资产运作不仅包括存续企业资产、分离辅业资产的托管,破产关闭、还包括资产抛售和行业退出。国资委5年来已经将央企从196家削减到141家,它的新目标是在2010年将央企再削减到80-100家。不满足于“托管平台”模式,国资委迫切需要“资产抛售和退出”型的运作平台,集中处理央企的不良资产和辅业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抛售和退出”型平台跟此前为了处理银行坏账(债转股计划)设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方式又不同。坦率地说,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做的是一种“垃圾资产打折甩卖”的投行业务,他们操作的企业大多是资不抵债、没有现金流量,从而无法估算企业的价值,从而“资产定价”高度模糊化,自然也会招致“处理过程中的国资流失”口舌——因为企业标的实在无法确切“定价”。显然,国资委接纳了新加坡淡马锡的哲学,淡马锡认为,或者对企业实施破产、或者经营企业使其产生“微利”后出售(它们都是可以准确衡量价值),绝不对无法“定价”的不良资产模糊“销售”。
于是,按照这个思路下去,国新的设置方式就很有意思。
首先,国新一定是“股权持有者”,即将一些规模小的、微利或者亏损的、弱势央企纳入旗下——尤其是国有资产中亏损面较大的贸易类公司(像宝钢、三大石油和电信公司这样的强势央企不会归于麾下,由国资委直接持股)。
其次,国新会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造”,在这个环节上,它跟中国诚通和国家开发投资的区别在于,它具有一些“类PE”的性质,抛售和退出是一个终极目标。再次,由于比“托管”更为广泛的“股权人角色”,使得它具有某些“类PE”性质,那么纳入旗下的央企就会非常反感,因为这意味着央企的经营层迟早是要被替换的,他们会抗拒自己上“国新管控企业的名单”。
最后,国新的角色也对中国诚通和国家开发投资产生冲击,一种猜想是原来的“托管平台”也纳入国新“麾下”,一些人事任命的猜测可以放大这种设想(例如诚通总裁马正武的去向),但还有一种可能是将诚通和国家开发投资转变为跟国新相同的“属性”,让三家资产管理平台进行竞争。
不管如何,国新的出现将大大丰富中国国有资产的管控、运作和战略布局,从而为中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资有效率的产业布局以及提高国企的竞争力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3、央企整合下半年全面提速三大焦点渐次清晰
【新华财经 2010年7月24日】
23日,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在京召开。年内央企重组锁定百家目标,“中投2号”将于近期挂牌以及央企宾馆酒店以及房地产等非主业业务剥离已有实质进展成为备受关注的三大焦点。
上半年,全国125家中央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增长,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79万亿元,同比增长44.3%;实现利润5249.6亿元,同比增长65.1%,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使得下半年企业经营将面临更多难题。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23日在央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还很多,企业经营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将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
焦点一:央企重组目标锁定百家
加快央企重组步伐今年将调整到100家以内
上半年有4组8户企业实施了重组,企业户数从去年底的129户调整到125户。李荣融强调,要以组建国新资产管理公司为契机,加快中央企业重组和调整步伐,今年要把中央企业调整到100家以内。
李荣融表示,今年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达到30家。但一些企业在通过并购重组迅速做大规模的同时,也暴露出布局结构不合理、集团管控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较少、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相对滞后等问题,致使发展方式转变不快;资源占有不少,但效率不高。
焦点二:国新资产管理公司
“中投2号”将于近期挂牌 央企重组步伐将加快
备受关注的“中投2号”在经历了几年的准备后,将在近期“破茧而出”——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3日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透露,国新资产管理公司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近期将要公开亮相,以此为契机,央企的重组和调整步伐也将加快。
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挂牌成立后,将成为国资委的第三家国有资产经营平台。目前,国资委已经有两家资产经营公司——中国诚通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其中,诚通主要从事现代物流、综合贸易。国投主要做基础领域的投资,投资重点是电力、煤炭、化肥等产业。
焦点三: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
央企房地产业务剥离获实质进展
今年以来,中央企业的数目已从年初的129家调整到125家。中央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公开转让国有产权363宗,交易金额140.3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和57%,实现增值18.22亿元,平均增值率14.05%。中央企业宾馆酒店以及房地产等非主业业务剥离也有了实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