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日报》 2009年6月2日】
这几天,榆树市弓棚镇的农民兄弟格外忙碌,可他们并没有忙自家的大田农活,而是把地转包出去,“转行”种起了温室蔬菜。看着即将上市的蔬菜,农民们高兴地计算着这一棚蔬菜能卖多少钱。
今年我市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面积计划达到7.3万公顷,到2012年,全市重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面积计划发展到10万公顷……这是《长春市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发展规划》的既定目标。而《规划》的要义是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建设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弓棚镇农民一样,通过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增收致富。
经济作物进行“整编”
长春特色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多年来,我市在重视粮食生产地同时,通过合理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在此基础上,《规划》对我是特色经济作物进行了更加科学的整合,确定了建设20个跨区域的品系化、规模化、特色化经济作物种植区,具体包括建设鲜食玉米、君子兰、“三辣”、西红柿、甜瓜、西瓜、胡萝卜、出口菜、鲜蘑、山野菜、苗木、葡萄、晒烟、马铃薯、肉葫芦、圆葱、月见草、向日葵、花生、芸豆等位重点,辐射带动建设蔬菜、瓜果、绿化苗木、花卉、烟叶、薯类、油料、杂粮、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我市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已经启动建设,预计今年鲜食玉米发展到8000公顷,君子兰达到35公顷,“三辣”达到5000公顷,西红柿达到4000公顷,甜瓜达到6000公顷……2012年,全市重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面积将发展到10万公顷左右。
园区建设层层推进
《规划》将经济作物按比较优势进行分类,遵循区位和资源优势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经济作物空间布局,合理确定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和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其中,城区、乡镇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目标,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逐步退出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的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重点发展以温棚保护地生产为主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种植业和君子兰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走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路子。
在国道、省级公路沿线的乡镇要利用交通便利的条件,大力发展保护地和露地蔬菜及西甜瓜生产,主攻方向是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打出长春绿色瓜菜品牌,在保证本市城乡居民供应的同时,扩大对外埠的销售和出口。
对现已形成规模、具有一定产能的鲜食玉米、“三辣”、西红柿等特色作物种植区,进一步强化区域种植特色,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体系,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按照产、加、销一条龙模式组织生产。
经济作物“扎堆”创品牌
《规划》提出,种植区建设要更注重形成品牌优势。我市将积极开展优质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培育、注册,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力争进过3—5年时间,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商标和地理标志率显著提高,加工品基本实现品牌入市,形成一批上档次、上规模、信誉好、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
同时,把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产品作为打造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品牌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进“三品”产业发展。
此外,我市还将充分发挥产品文化效应,采取产品“包装”与产品宣传相结合的品牌战略,让一家一户的产品与整体声誉优势共享,进行分散生产集中宣传,提高产品整体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