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破解“内卷式”竞争,企业也需“投资于人”
发布时间:2025-3-21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推动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与此同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推进高质量发展。
  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事实上是同一个问题。供给侧的内卷式竞争主要是靠削减人力成本,如低工资、长工时等;需求侧则因为收入低、假期少而缺乏服务消费的能力与空间。只有供需两端同时修正,才能释放出消费潜力与创新动力。
  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时,10多亿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我国依赖廉价劳动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不断提升制造业规模和技术。城市化加速与基建建设大潮也对建筑工人需求旺盛。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逐步结束,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人力成本优势不断削弱,低水平的产品与服务供给过多就会产生内卷现象,而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时则缺乏专业人才。
  从其他国家发展历史看,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泥潭,主要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后,没有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出高附加值产业与新的经济动力。事实上,在面临升级压力的经济体中,大部分企业为了解决企业困难或避免倒闭,寄望于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扶持性税收补贴措施等等,来维持低效率生存,从而跌进发展泥潭。
  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主要途径有三种。一种是短期内通过增加对设备、机器以及其他设施的投资量,提高生产要素中资本的密集程度。二是改善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产出能力;三是提高既定要素投入的配置效率,即全要素生产率,它需要系统性改革,包括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等。
  从日本转型过程看,日本企业在泡沫经济破裂后,主要依赖外部的政策保护以及企业内部的设备投资,走资本深化道路而停滞不前。我国企业在面临人力成本压力后,也大规模地采用机器人以及其他设备来取代人工,并且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维护产业发展。从日本转型失败看,资本深化必须与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协同发展才能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否则,只会收获更多债务。
  中国企业依赖人力成本竞争的模式不可持续,内卷式竞争只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不仅抑制员工收入增长与其他福利,还会影响人力资本投入,过低的工资与过长的工时导致生产者无法转换为消费者,影响内需的释放。因此,已经习惯于将员工视为成本的企业,必须转变惯性认识,人不仅仅是成本,也是资本。人力资源是唯一能创造“价值”的要素。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本质是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的转型,从“成本竞争”向“价值创造”的转变。
  为了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整治“内卷式”竞争,避免为低效率企业持续输血。我们必须通过加大对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核心,就在于重新认识“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创新的主体。
  当前,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人才队伍质量,挖掘释放人才红利。各地政府也为争夺人才而出台各种具有吸引力的措施。但是,不少企业担忧员工跳槽而不愿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有些企业只会挖人而不培养人。还有些企业不从促进生产效率着手,而是增加劳动时间,这些都影响了人才发展质量与人的能动性,与增加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南辕北辙。
  因此,与政府的人才战略相协调,企业应该在如何投资于人、用好人等方面下功夫,构建“人才密度—组织效能—技术创新”的正向循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