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2014年,吉林省首个商业化工业地产——长德工业园立项,目前,已建成十万平米厂房,30余户企业入驻,在区域内开创了可分割销售、五证俱全的工业地产商业化模式;
2017年7月,长春智能仪器装备产业园签约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构建了集约共享的经营业态和商业模式,有望实现我市水、气、热等要素供应智能产品本地化生产;
2017年9月,长春市转业军人创业孵化基地揭牌,“政府引领、军地联动、国企运营”的双创模式得到了来自总参和国务院军转办的高度关注,在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2017年全年,长春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合同额超过200亿,助力长春在副省级城市科技成果交易排名中由14位上升至第8位,进入全国技术交易活跃地区;
……
这些区域发展成绩背后,都有一个国有资本的影子——长春国投集团。
2017年,长春国投正式改组成为市属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打上了新时期国企改革试点的标签,被赋予更为重要的使命——“全市产业投资平台”。事实上,国投为此已积极布局多年。
国有资本瞄准园区孵化平台
“此前国投在相关领域已有不少积累,但传统“点对点”的直投模式发挥作用相对有限,加上国投当时体量有限,对中小微企业和重点产业的扶持和拉动还不明显。要想以小博大,国投必须找到一种全新模式,把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国投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带着新时期发展问题,国投远赴国内发达地区调研,聚焦本地产业结构不合理、民营经济发展条件有限的短板,初步形成了大力打造园区孵化平台的思路和想法。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市场趋于饱和,但产业地产不一样,它对整个区域产业升级具有积极意义,产业升级后区域价值提升了,源源不断的人聚集过来,存量商业和住宅需求也会被激发出来。
基于对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思考,2014年,计划总投资11.2亿元的长德工业园破土动工,当年立项、当年建设,部分当年竣工,吉林省首个商业化工业地产落地长春。全部建成后可容纳企业百余户,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拉动社会投资近10亿元,创造税收5亿元,有望成为区域最重要的产业聚集地和战略增长极。首个园区的投建,国投实现了“以小博大”的成功尝试,有效拉动了一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文化创意、机械和电子加工企业,更加坚定了国投打造园区孵化平台的决心和信心。
2017年,着眼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国投集团投资5000万元利用闲置厂房投建近万米的“长春市转业军人创业孵化基地”,为转业军人创业提供场地、人才、政策和资金,为复转军人安置开辟新通道,帮助他们走出军营后,在经济建设领域重新发光发热。这是国投集团依据政府定位,超前运作的一项市场化成果,是稳军心、助发展、促和谐的重要举措,对大幅降低党政部门安置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一年时间,军转基地入驻企业突破百户,带动社会就业2千余人,已发展成为政府和军队领导高度关注的省级创业创新孵化基地。
今年,为有效发挥园区功能,形成集群效应,在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下,长春科技大市场划转至国投集团。这是长春市政府为加速推进创新政策和要素向企业聚集而创立的科技服务平台,主要围绕技术交易、孵化加速和服务支撑三大平台建设运营。成立短短两年,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近万件,累计交易额达500亿元,提供各项交易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使长春一跃成为全国技术交易活跃城市。
长德工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转业军人创业孵化基地、长春科技大市场,国投集团涉及多个细分领域的产业园区孵化集群布局初步形成,在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
国投优势成就园区新模式
国投园区之所以得到多方关注,得益于规范的市场化运营,更离不开自身板块间的产业协同。这种优势使国投跳出了“卖厂房”的局限,在区域内创新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扶持和服务模式,也称之为产业孵化4.0版。
通过与国投旗下物业、担保、小贷、风投创投、产业基金、融资租赁、文化传媒、资产管理等企业联动,不仅可为入园企业提供成熟的物业服务,更能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满足企业营销需求。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价值发现渠道,国投可通过股权投资、天使和私募基金注入、风投创投支持,直接扶持和帮助企业发展。
不止于此,这种模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可以复制,国投的园区建到哪,国有资本的扶持和拉动就跟到哪。“作为全市产业投资平台,国投的资金投向将始终同国家和区域政策方向保持一致。”国投有关人士这样说。
按照“政策引领、专业运营、产业扶持”的布局思路,国投正在积极策划打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产业园区。未来十年,聚焦不同领域的特色园区,国投计划再建3到5个。
国企担当和政府支持是关键
据了解,相比其他园区的彩钢结构,国投园区均为混凝土框架的高标准建设,利润空间有限;军转孵化基地以无偿使用或低廉租金为转业干部提供创业场地;科技大市场成立两年间为支持科技成果落地提供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从经济效益出发,搞园区投入大,变现慢,回收期长,有的项目甚至是半公益性质。但园区可以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品牌形象、降低综合运营成本、解决融资难题,更能为政府打造产业聚集平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创造更多税收和就业,助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综合价值。这些社会效益是利润换不来的,也是国投一直追求的国有资本乘数效应。”长春国投有关负责人说。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国投始终站在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谋划自身发展,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民营资本不愿意做的事,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社会资金投向。
最关键的是,国投园区能够最终落地,背后一个具有开放思维、开阔眼界的市委、市政府至关重要。“简政放权是这几年的事,但长春市国资委早在十二五期间就对国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理放权,在市场化运营中给予了企业充分的自由度,正是得益于此,国投才能放开手脚、敢为人先。”国投有关负责人说。事实也正是如此,长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立足吉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三维看长春的开放意识和战略思维,面对新生事物,以超前眼光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出台新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长德工业园土地证分割问题,让吉林省首个商业化工业地产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同样关键的是,超前的眼光和市场化运营手段。长春新区获批之前,国投就在此开始布局,2013年就提出“以土地升值对冲经营风险”,让国投有信心、有耐心、有资本将园区模式逐步推广铺开;各项入驻企业扶持政策,更让民营企业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让国投园区成为了政府与民营企业对接、中小微企业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国投是长春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助力区域民营中小微企业和重点产业义不容辞。但国投也是充分竞争类企业,勇于担当的同时,必须确保负重不垮,这是国投充分履职和长久发挥作用的前提。”国投相关人士介绍到。目前,围绕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国投正稳步开展园区布局,特别是以园区为核心着力推动多领域多角度的产业协同,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以期更好的承担区域改革与发展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