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政经思考】党报谈东北振兴:以市场为导向 彻底切除官本位毒瘤
发布时间:2016-6-1
 
 
【《人民日报  201661日】

【导读】东北经济的爬坡过坎,关键在思维方式的优化切换、“脑筋急转弯”,为创新能力建设推开一扇窗。

东北经济的爬坡过坎,关键在思维方式的优化切换、“脑筋急转弯”,为创新能力建设推开一扇窗。

企业经营的成败在创新,区域发展的荣枯也在创新。从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到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内燃机车,从“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到“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石油资源开发,东北经济曾经的辉煌写尽了那一时代的创新气魄。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老工业基地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在全面振兴东北的新篇章里,“体制再造”与“观念更新”注定仍是关键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理念中位列首位。“要么创新,要么死亡”,一位畅销书的作者如是说。无论是电影《钢的琴》展现的转型沧桑,还是近年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与各类人才的流失,东北的创新劲头确实有些跟不上市场竞争的节拍。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对接,说到底就是要把创新贯穿转方式、调结构的每一链条、每一环节,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三个字号”的递进创新之道,一方面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依循“守正出新”。所谓“守正”,指的是不可过于妄自菲薄,在承认市场化程度亟待提升的同时,也要看到良好的工农业基础、丰沛的自然禀赋、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以及长期累积的拳头产品与知名品牌。石化、能源、装备、食品等传统主导产业,“煤、木、粮、油、矿”等资源加工产业,一旦注入“互联网+”等新的驱动力,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定能在精深加工中形成“出新”的动能。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也离不开所有制层面的改革。中央在东北振兴问题上反复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深意正在共同激发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的活力、创造力。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传统产业仍以国有企业为支撑,加快引导他们成为真正市场主体,是遏制经济下滑态势,向高端化升级的重点。难点则在于,民营经济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破土而出、蓬勃生长,不仅需要法治化的创业兴业环境,更离不开“重商道、轻官道”的社会文化氛围。

因此,东北经济的爬坡过坎,关键还在思维方式的优化切换,在于“脑筋急转弯”,为创新能力建设推开一扇窗。“保守是舒服的产物”,一些大企、名企的“家道中落”,很大程度上源自固步自封的保守态度,在商海的滔天巨浪面前胆怯、止步了。伟大的创新,很多时候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严酷无情的市场竞争。如果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总是存在“二八分化”的状况,那么由“二”向“八”的“逆袭”,只能依靠抛弃幻想、自立自强,朝市场化蓝海奋力进军。

搞市场经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态势。东北地区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当前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体现为部分产品与服务跟不上群众的需求,部分房地产、资源能源行业又有产能相对过剩。只有“横下一条心”,政策上不再左顾右盼、工作上不再浅尝辄止,把注意力集中在面向市场的“产业跃升”上,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全力以赴打赢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东北经济才能迎来新生,力促制度优势化为振兴胜势。

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而不是硬等出来的”,这道理不只适用于东北振兴,同时也在勉励全国各地,要把政策转化为行动,主动促改革、抓创新,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不因包袱重而等待,不因困难多而消极,不因有风险而躲避,不因有阵痛而不前,就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彻底切除官本位的“毒瘤”,把创新工作做细做实做具体,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的新跃升。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