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新闻热点】管住爸妈的钱
发布时间:2016-4-4
 
 
【《理财周刊  2016330

【导读】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每每骗局曝光,最受伤的往往就是我们的父母长辈,而这样的金钱损失对长辈的心情和家庭的安定无疑都是非常严重的打击。

在花样百出的营销轰炸下,父母辈的中老年群体不知不觉就成了最容易“中招”的“高危对象”。作为父母最信任的依靠,小辈们有义务当好父母钱财去向的咨询者、把关者,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技巧“管”住爸妈的钱。

“年化收益率18%100元起投、保本保息、开户再送一桶油一袋米……”即使有着大半辈子投资股市及国债的经历,李老先生还是没有躲过P2P这颗“雷”。在接连分两次投入的30万元的“高收益互联网保本理财产品”到期后,拿着合同准备提款的李老先生突然发现,前两天还门庭若市的“理财营业部”竟然“铁将军”把门,而原先推荐自己购买产品的“王经理”也突然“人间蒸发”,手机关机再也联系不上了。原本想要取钱的李老伯一下子惊呆了:向来按时发放利息、号称母公司是国有企业、比银行还要气派的大公司怎么可能一夜之间突然消失?这本金要问谁去拿?

奔波了2个月,李老先生至今还未能要回自己的欠款,倒是在报警和维权投诉的过程中认识了几十个和他有类似遭遇的受害者。“问下来基本都是和我一样的退休老年人,很多都是从附近小区出去遛弯的时候,被邀请到这家公司参观、领开户礼,最后看中比银行高的利息中了套,最少损失了2万元,最多的投了70多万元,真是肠子也悔青了!”

在金融及消费市场不断膨胀的这些年,李老先生的遭遇绝对不是个案。当各类互联网理财产品、新型概念投资、保健医疗项目“疯狂生长”,各种“温柔陷阱”也随之而来。送米送油、免费度假、健康义诊、农业观光、熟人推销、温情洗脑……在花样百出的营销轰炸下,父母辈的中老年投资人不知不觉就成了最容易“中招”的高危群体。

花式骗术迷人眼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们所需要的安全感也越来越多。如何让自己的养老钱保值增值、怎样保持健康延年益寿,成为了中老年群体非常在乎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有退休阿姨妈妈花数十万元买下一堆小作坊出产的“高科技”保健品,希望能“包治百病”;有老人家拿出一生积蓄换取一堆不值钱的邮票纪念币,憧憬着收藏公司加价“回购”;甚至还有老年人因为相信古玩市场上所谓“大师真迹”转手可以升值百万元而偷偷抵押家中唯一住房……这些在年轻人这里看上去傻乎乎的骗局,到中老年人的圈子里却很有可能效果显著。

如果以常见的骗局作为样本进行分析,骗子们通常善于“打组合牌”设局下套。首先,是打“免费牌”,用免费奖品、宴请、出游等小恩小惠吸引参与;其次是打“收益牌”,利用地段佳、装修豪华的场所、机构推销各类“高收益”项目;三是打“恐吓牌”,以公检法的身份进行电信诈骗;四是打“名医牌”,“专家”一“诊”就是有癌、患重疾,需要立即服“神药”;五是打“情感牌”,嘘寒问暖连哄带骗;最后,更令人防不胜防的还有“创新牌”,贴上高科技、互联网、国家政策等标签,借种植、房地产、技术开发等噱头非法集资,组织实地考察旅游,通过宣讲会和推介会增强迷惑性,令人不知不觉落入圈套。

中老年人易“入坑”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每每骗局曝光,最受伤的往往就是我们的父母长辈,而这样的金钱损失对长辈的心情和家庭的安定无疑都是非常严重的打击。

以典型的电信诈骗为例,根据腾讯安全发布的《2015反信息诈骗大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占总人口32%。《报告》分析发现,40岁以上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受骗,占受骗总人数的62%

明明是饱经风雨、阅历丰富的群体,为何成了破财吃亏、受骗上当的重点受害者?相关专家分析称,中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决定其容易被“算计”。首先,步入中老年后,人的心智水平有所弱化,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逐步下降,缺乏识别骗局的能力;其次,中老年人一般都有一笔不小的积蓄,容易被“有心人”盯上;再次,中老年人通常较节俭,重人情,容易受到小恩小惠以及情感攻势的影响;最后,中老年人对新兴产品、技术不够了解,缺少风险意识,因此容易受到误导和迷惑,最终入坑。

“捂”紧父母的钱包

可以说,时代在不断进步,针对父母长辈的骗术也在不断更新。但是,无论是通过短信电话进行的“诈骗”、路边上演的“双簧”,还是无所不在“推销”,说到底,大部分骗局都是利用了上述中老年人种种“易入坑”的群体特征。作为父母最信任的依靠,拥有较高防骗意识及辨识能力的小辈,有义务当好父母的钱财去向的咨询者、把关者。

一方面,子女们可以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平日不妨多讲讲实例教训,让父母们能对最近流行的骗局有个印象,防止“重蹈覆辙”。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定的技巧“管”住父母的资金。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可以替父母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锁住大资金,降低网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对外支付限额,同时也可将父母的银行卡通知绑定到自己的手机,在必要时及时进行干预。

事实上,父母们健康财产的安全与否,情绪好不好,关乎整个家庭的幸福。在本期《封面文章》中,我们将列举日常生活中长辈最易被“忽悠”的典型案例,为子女们支招“管”住父母的钱。说到底,“管”住父母的钱并非是要夺取父母的财政大权,也不是将自家的钱与父母的钱合起来用,而是意在帮助长辈把关“排雷”,用合理的方法保障父母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引导他们科学消费,使他们更舒心地安享晚年。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