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15年11月10】
【导读】邓志雄认为,就中国的社会资本而言,资金是足够的,但若要“拿出怎样的好项目、讲出怎样的好故事”,中国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1月10日消息,中央企业已然成为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主力军。据国资委规划局局长邓志雄透露,为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加强国资委[微博]对中央企业的领导,为正在进行海外投资的央企高管提供更好的激励,由做出海外投资决策的央企集团公司承担主体责任。
“‘一带一路’建设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在化解我们自身的问题。”邓志雄坦诚,目前中国企业存在 “三多、三少”问题,“三多”分别为“人才多、钱多、产能多”,而“三少”则为“资源少、市场少、环境容量少”。
邓志雄认为,就中国的社会资本而言,资金是足够的,但若要“拿出怎样的好项目、讲出怎样的好故事”,中国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邓志雄建议,未来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建立由政府来组织引导的资本机制,如此,既可以解决“钱往哪里去”的问题,也能解决 “走出去”、“走上去”的问题。
中央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和时间远超越民营企业。据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今年7月14日发布的《“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显示,截至2014年底,国资委监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107家在境外共设立8515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多家央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十二五”以来,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从2.7万亿元增加到4.9万亿元,年均增长16.4%;营业收入从2.9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年均增长12.2%。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额约占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70%,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约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的60%。
对此,邓志雄将“三高七路”能力总结为中央企业走出去的可行性指标。
邓志雄解释称,“三高”即“高铁、特高压、高度信息化”,一个在能源,一个在交通,一个在通信,是最重要的社会运行的网络。过去三十多年,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三高”技术能力的综合集成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上述“三高”能力集中表现在“七路”建设上,即“铁路、公路、水路、空路、油气管路、电路、通信线路”。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它们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邓志雄认为,自上世纪50、60年代起,发达国家先后对“七路”有所放弃,而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培育出与中国相竞争的队伍,“中国企业所形成的标准,成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把‘三高七路’能力向‘一带一路’沿线的亚非拉国家推广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