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 2014年06月16日】
【导读】15日,“资源紧约束背景下的城市规模探索”研讨会召开,为上海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参考。针对人口规模要不要控、如何控,现场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一如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控制的效果与预期的反差。
一直在控制,不断去超越。对于特大型城市而言,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并不是个轻松的目标。
15日,“资源紧约束背景下的城市规模探索”研讨会召开,为上海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参考。针对人口规模要不要控、如何控,现场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一如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控制的效果与预期的反差。
市政设施、土地资源趋于饱和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此后京沪都坚持了这一思路。
上海在《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提出,严格控制人口规模。通过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住房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等手段,实现人口规模适度可控,人口布局和结构不断优化。
北京则提出科学制定人口总量中长期调控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完善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等人口调控措施。
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截至2013年底突破2114万,超过2020年1800万人左右的控制目标;上海市常住人口截至2013年底达到2415万,超过2020年1850万的预测值。
上海市政府参事左学金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一直要控制特大城市人口,但效果不太好。原因在于特大城市有很多吸引人口的优势,而中国等级化的城市体系也使得资源更容易向级别高的城市集聚。“如果要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可能要改变过多的用行政资源、行政力量把大量的资源配置在特大城市的情况。”
人口的过快增长,被认为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加剧了城市负担,同时也制约城市化发展。与此同时,过去20年来城市土地高扩张、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加剧了人地矛盾。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金忠民说,上海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对环境资源、基础设施承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从供水、供电、污水和固废处置能力看,现在市政设施服务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未来如果设施进行扩容、改建,难度也加大。
基于土地资源的考量,上海可容纳的人口数量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制。
2013年底上海建设用地307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陆域面积45%,2008~2013年6年间,城市建设用地年均净增量近50平方公里。距离2020年3226平方公里的终极规模,只剩下156平方公里的增量空间。也因此,上海提出建设用地规划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目标。
推动新城发展
不过,要预测2040年的上海人口规模,并很好地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并不容易。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此前曾表示,人往哪里聚,这里面学问很大。流动人口像流水一样,哪些留,哪些走,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金忠民说,这涉及很多问题,比如哪些是影响人口增长的关键要素,总体规划实现城市人口控制和引导的主要路径是什么?此外,在严控特大城市人口的总体要求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保持上海经济活力和发展动力?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教授戴星翼认为,上海未来的人口流出会有几个影响因素。首先是随着投资额的缩减,目前分布在全市几千个工地上的约200万外来人口会离开。
另外,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以及因综合商务成本过高而外迁的小企业乃至服务业。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则表示,最近20年虽然人口总量在增加,但是很多新的发展区域的密度还是很低,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此外上海的产业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过程中,人口密度还可以进一步增加。“所以上海以后的人口容量,应该还是有一定的空间。”
目前上海的人口分布并不合理。数据显示,上海中心城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1.7万人/平方公里,其中内环线内人口密度超过2.9万人/平方公里。中心城周边地区人口密度达到6000人/平方公里。而新城、新市镇人口密度仅为2700人/平方公里。
上海市国土与规划管理局局长庄少勤对记者表示,接下来会采取措施推动新城和新市镇的发展,这也会增加城市规模的弹性。
崇明县副县长顾军表示,对于新城和郊区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差别化政策。比如为了引导某些产业到某些地区,就需要一些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辅助政策,这应该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和城市规模一起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