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新闻热点】万科等四强房企圈地破2000亿 蜂拥一二线城市囤货
发布时间:2013-12-27
 
 
【《证券日报》  20131226日】

  【导读】据中原地产监测,万科、保利、恒大以及中海地产年内买地花费2003.77亿元,占十大标杆房企年内拿地总额的64.23%

  年底盘点之际,房企在土地市场的表现俨然已成为焦点事件。北京市以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捆绑方式出让土地后,多家传统老牌房企都在感叹:在北京市拿地越来越难,竞争太激烈。

  此外,部分标杆房企在一线、二线城市拿地比例剧增。对此,中原地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称,与三线、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高库存、低去化、低增长相比,一线、二线城市更凸显出高利润、高周转、高去化的“三高”趋势。

  四强房企拿地破2000亿元

  上述纳入统计的十大标杆房企分别为万科地产、保利地产[微博](8.03, -0.13, -1.59%)、恒大地产、中海地产、富力地产、华润置地、金地集团(6.23, 0.07, 1.14%)、绿城中国、雅居乐以及招商地产[微博](20.20, -0.17, -0.83%)

  据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26日,2013年年内,十大标杆房企共计斥资3119.65亿元购地。这意味着这些房企历史上拿地金额首度突破3000亿元,而且同比涨幅将超过100%

  更值得注意的是,万科年内权益拿地金额为778.12亿元,高居榜首;恒大则以457.03亿元飙升至第二位;保利地产和中海地产则分别为431.83亿元、336.79亿元。至此,四强房企年内拿地总额为2003.77亿元,创历史新高。

  同时,标杆房企不仅拿地金额突破历史记录,2013年销售业绩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对此,张大伟预计,其拿地金额占销售金额比例将突破36%,创近几年的新高峰。

  除此之外,来自克而瑞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显示,从万科、绿地、保利、中海、恒大五大龙头房企的土地储备来看,截至201311月底,恒大地产的土地储备总量最多,达到12947万平方米,消化周期为7.4年;保利的土地储备消化周期次之,为5.9年;万科地产的土地总量则为权益土地储备,如果按照权益前后1:0.7的比例计算可得,其土地储备的消化周期将达到4.7年;相对来说,绿地集团的土地储备消化周期较短,仅为3.5年。

  克而瑞分析师朱一鸣表示,一般来说,四年至七年的土地消化周期较为合理。因此,目前五大房企的土地储备总量水平普遍较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加快推地虽然是推动房企抢地“囤货”高潮迭起的主要原因,但观察拿地区域,大型房企争抢进驻和深耕扩张的重点区域已经转移至一线、二线城市。

  “囤货”一线、二线城市

  克而瑞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前11个月,万科等五大房企纷纷加大一线、二线城市的投入力度,拿地金额和面积激增。其中,绿地、恒大、中海在一线、二线城市的拿地金额占比均超过90%,绿地更是高达97%。而保利和万科在一线、二线的拿地资金占比也分别高达87.4%77%

  此外,与其它重点企业相比,绿地、恒大、中海在一线、二线城市拿地金额和面积占比处于较高水平,而保利、万科处于中游水平。

  事实上,《证券日报》记者经过多次统计发现,恒大今年7月份首次进京后,持续发力。截至目前,恒大今年已经花费约127亿元布局北京市的楼市。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微博]统计研究报告,十大企业拿地规模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47%87%,品牌房企回归一线、二线城市,一线城市拿地占比明显提高,拿地金额占比由去年的22%上升至29%,导致企业平均拿地成本提高近30%

  对此,有业内人士称,房企拿地竞争激烈,再加上自住型商品房竞地价限售价,土地成本或将持续增加,这将压缩房企利润空间。鉴于此,在同一市场环境下,不同企业的销售额、营业收入的增速差距将越来越大。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