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新闻热点】首季经济复苏被打回原形 内在动能仍疲弱不堪
发布时间:2013-4-23
 
 
 【《证券市场周刊》  20130422日】

  【导读】一季度经济被打回原形,内在的复苏动能仍旧疲弱不堪,未来“七上八下”的格局可能会是常态。而市场对经济形势的集体误判,需要对宏观经济分析框架重新审视。  

    经济刚刚有所起色,又被打回原形。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比2012年四季度下降了0.2个百分点,也低于经济学家们8%的一致预期。

  无独有偶,包括CPIPPI、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内的主要经济指标3月份真实值都弱于预期。2012年以来,市场对经济和通胀频频出现误判,可能不仅仅只是疏漏了某些因素,或许整个宏观分析的逻辑框架都需要重新反思。

  经济真正启动的主要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内在的经济动能依旧看不到明显的转机。一季度经济的再度回落或许并非偶然,未来可能会一直维持“七上八下”的弱势格局。

  经济之弱超乎预期

  一季度的主要经济指标除出口增速大幅回升外,其他指标都指向一个方向——2012年三季度以来的复苏态势暂停了。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只有8.9%,较1-2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甚至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最低值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6%,虽较前两个月有微幅回升,但仍不及预期的13.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9%,有所回落,也低于一致预期的21.2%3月份PMI指数显示,制造业传统旺季不旺。

  反映总需求的物价水平齐齐回落,3月份CPI同比增长只有2.1%PPI则继续延续负增长至-1.9%,双双低于预期。之前对通胀的担忧也烟消云散,主要机构纷纷下调了2013CPI预测值。

  为什么市场上绝大多数机构的预测都出现了这么大的偏差,究竟忽略了哪些因素?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房地产对服务业拉动未能抵消工业生产和其他服务业的放缓。

  投资效率的下滑拖累经济增长。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放缓是潜在原因之一,但是消费仍然贡献了一季度GDP增速的4.3个百分点,高于2012年的4.1个百分点。最大的降幅来自固定资本形成额,其对GDP增速的贡献从20123.9个百分点,降至一季度的2.3个百分点。即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与2012年持平,其为经济带来的附加价值一直在减少。

  市场此前对政策的预计过于乐观。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分析师范剑平[微博]指出,前两个月钢铁产量能达到同比增长14.2%,可以说,并不是真实需求有了明显好转,很可能是这些企业对政策过于乐观,当发现预期的政策并没有出现时,生产会回调。3月份钢铁产量增速大幅下降至9.2%

  宏观分析遭遇挑战

  当绝大多数机构对经济和通胀走势都出现误判时,问题可能就不是疏漏了哪个因素,而是需要好好反思整个宏观分析的逻辑框架是否存在问题。

  “2012年四季度以来,市场上的宏观研究表现出明显的股市化特征,也采用触底反弹这样的概念,其实,宏观经济并不是一个交易过程。”北京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任若恩指出。

  宏观研究的短期化越来越突出,市场情绪很容易被单月数据的变化所左右,分析人士对未来物价和经济走势的判断多在较短时间内大起大落。比如,2013年初,市场对2013年经济较为乐观,普遍预测全年经济增长8%以上,乐观者甚至看到8.5%,但是在1-2月份数据公布后,对未来预期明显趋于保守,待到3月末、4月初,悲观者趋多,至一季度数发布,8%基本为2013年增长上限,即便在这样的预测下,也会强调“下行风险加大”。

  与经济判断相反的是,市场对通胀的判断则先扬后抑。1-2月数据发布时,市场普遍担忧通胀上行将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压力,抑制货币政策空间;而3月份数据发布后,对通胀的判断则发生了大逆转。

  市场化的宏观研究可能需要更加注重经济的长期性分析,避免短期因素干扰。“分析师一直追踪库存周期的波动来研判经济反弹的进程。”华泰联合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微博]指出,“这一次大多数结论都可能会被证伪。库存周期所引致的经济反弹几乎弱到无法感知。”

  刘煜辉强调,周期是事后帮助理解的观察角度,有一定重复性,但不保证一定如此。经济周期只是人的活动,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与表现形态,不存在脱离具体经济逻辑分析的、作为自然规律的周期。

  目前的市场分析主要还是基于过去几年的变化,而2012年以来的经济状况却是未曾发生过的,因此对经济的趋势出现严重误判。

  从目前国内宏观经济的长期研究看,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被忽视了。任若恩指出,这也是传统宏观经济学没有考虑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债务的紧缩作用。投资作为外生变量,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过去三十年高增长的主要推力。而投资又是借助融资形成的,债务就此累积,当杠杆达到一定水平,又会产生反向作用。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

  “以目前的杠杆水平,中国宏观经济几乎不存在扩张的可能。”刘煜辉指出,在债务紧缩需求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底部将会维持一段时期,因为经济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清洗需要时间。

  若是完全依靠消费实现经济增长,那必定是一个较低水平的增速。任若恩认为,因为消费作为内生变量,由可支配收入决定,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又受限于经济增速。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宏观研究在基本条件上确实存在不足,数据的可靠性和完备度都需要提高。比如,GDP主要按生产法公布数据,支出法项下的数据不够详尽,只是按年公布了三大类总值,缺乏进一步的具体数据。若仅从投资、消费、出口前三个月的实际增长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的回落就不好解释。1-3月,固定资产投资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0.7%,高于2012年同期的18.2%1-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8%,只比上年同期微幅回落0.1个百分点。出口虽没有实际增速,但在价格回落的背景下,1-3月,名义增长18.4%,远远高于上年同期的7.6%

  震荡的7.0时代

  一季度的滑落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本轮复苏就此夭折?刚刚进入二季度,对工业增加值具有一定领先性的水泥表现出一些回暖迹象。

  在朱海斌看来,二季度经济会有所改善,环比和同比都可能是全年的高点。朱海斌预计,2013年全年增长7.8%,与2012年持平,二至四季度依次同比增长8.0% 7.9% 7.7%

  三驾马车仍存在一些积极因素,对当前经济形成支撑。就消费而言,一方面,一季度房地产销售放量带动相关消费,家电、家装、建材等消费还将延续3月份的增长态势,伴随房地产销售持稳,相关消费也将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虽然收入增速有所下滑,但正如海通证券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姜超所言,农村和低收入者收入增长较快,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消费。姜超认为,3月份,汽车销售增速为13.3%,快于前两个月及2012 年四季度,表明汽车销售持续企稳;至于石油制品,从3月份发电量数据看,能源消耗基本企稳,但油价下跌可能会继续拖累名义消费。

  就投资而言,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都将好于2012年。换届效应及城镇化主题,将为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继续提供支持;在住宅土地供应面积是前五年均值的1.5倍及相对充裕的资金条件下,房地产投资回调幅度有限。

  出口受外需好转已有改善,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18.4%,大幅好于20127.9%的增速。

  但是,这些因素可能并不足以支持中国经济有较大突破,中国经济仍然面临一些消极因素。以往在经济下行时提供有力支持的政府,恐怕不会盲目扩大放松力度。PPI已经连续13个月负增长,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年内转正的可能性也降低了。“PPI 回升乏力,将导致企业面临的实际贷款利率居高不下”。彭文生认为,“这会抑制企业的投资和再库存意愿,限制总需求回升。”

  “中国经济面临的调整压力迄今没有明显减弱。”安信证券宏观分析师尤宏业指出,“前几年景气周期逐步形成的产能和总需求的平台式下降,抑制了制造业投资的扩张,消费滞后性下降可能对总需求造成拖累。”

  长期而言,朱海斌认为,中国经济仍将处于下行通道。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性调整的继续推进,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仍将较为严重,进而抑制了周期性复苏的步伐。

  在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力量的拉锯中,中国经济更大可能是在7%-8%的区间震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是‘七以上、八之下’的低增长”。任若恩表示。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