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政经思考】新一轮经济周期转换第一步
发布时间:2012-7-10
 
 

价值中国 20120710日】

央行又一次成功地让市场各方大吃一惊。在市场还在讨论央行是否会在调降存款准备金的时间窗口有所动作的时候,央行出乎意料宣布了一个月内的第二次不对称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更为吊诡的是,就在同一天,欧洲央行也宣布降息,更史无前例地把隔夜利率降到了零。这样的场景,不能不使人们把这一次全球央行的联手释放流动性的“全球大放水”与2008年9月雷曼倒闭之后的情况相联系。时隔几年之后,全球央行再度携手,让很多人为全球经济未来的走向捏上一把冷汗。

  在去年年底的时候,笔者就在本栏里明确提出,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风险,绝对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经济骤然下滑,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闲置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是我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由于价格黏性和经济数据披露的滞后性,当媒体还在不停渲染腾空而起的食品价格时,能源以及食品类价格的短期剧烈波动却有可能让通胀数据的变化瞬间逆转。记得当时有个记者在采访时让我谈谈对2012年的经济展望,我说有一定的概率是CPI可能在2012年变成负数。这位记者当时一脸惊诧,满脸写的都是不信。可是,随着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的持续,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下跌,CPI的数值也正朝着这个水平不断逼近。刚刚公布的六月CPI落到了在2.2%。由于经济下行的势头并未出现减缓的趋势,加上去年同时期的高基数效应,预计下半年CPI还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

  CPI只不过是衡量经济体系运行的一项指标而已,配合其他的宏观经济指标,我国经济下行的因素尚未完全得到排除。有鉴于此,市场现在纷纷在揣测,既然危机时刻有可能重现,那么再次“投资”推动“野蛮增长”应该也相距不远了。房地产行业因此被一些人士给予了厚望,指望政府这一次能够迫于经济下滑的巨大压力,对房地产调控进行放松,让地产行业重回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幸好,历史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果拿这一次政府应对经济快速下行的表现来与2008年做个比较,笔者认为,有“很大进步,但仍有改善空间”。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救火队”一般的宏观应急计划,应是不得已而为之。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内外因素纷扰的经济环境之下,倘若还是这般应急式操作,必定会惹大麻烦。2008年晚秋,我国政府拿出了巨大的决策勇气和执行效率,下了“四万亿”的猛药,之后却不得不承担急症转成慢性病的政策后果。应该承认,在最近的这个经济周期之中,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已经做到了预调和微调,美中不足的是,预调微调的规模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以至于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出现一个月连续两次调低利率的情况。但是,这次政策调整的方向无疑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这不仅仅增进了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利率的空间,更在最近一次通过明确的非对称降息,向市场释放了明确的信号:中国新一轮的经济周期转换的第一步,是从以银行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向实体产业资本让利开始的。金融业畸形的发展格局,被舆论一再诟病的过高利润水平,从某种程度来说,都制约了我国实体经济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对金融体系改革的实质性推动。

  同时,由于政策制定者汲取了2008年和2009年的经验教训,在采取经济刺激政策的时候,已能做到有较高的针对性,而非危机倒逼之下的“一哄而上”的仓促之举。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速的重视程度。政策的底线,就是不允许实体经济下滑导致的大规模失业现象的出现。只要有这种扰乱社会稳定的危险的苗头,进一步放松的政策就会接踵而至。但是,地产调控起码在中央层面尚无放松的可能。一旦这次地产调控失效或者是如许小年所说的那样“无疾而终”,政府的公信力必将遭到难以估量的损伤。若是那样,今后要在居民中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和通胀预期,或将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这是无法承受的代价。就算是政府要用不断宽松的政策来减缓甚至扭转经济下滑的颓势,以制造地产泡沫为代价的增长也不会重现江湖了。

  对政府而言,当下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短期“稳增长”的前提之下,不错过“调结构”的政策时间窗口,避免再犯顾此失彼的错误。积累了那么多教训,我们总不能还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文/李翔)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