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加入我们 网站地图
 
公告: ||欢迎光临长春资本集团网站!||http://www.ccgt.com.cn/news.asp?pageclass=1&id=3338
 
 
 
 
 
 
 
 
 
首页 > 资讯中心 >  参考资讯
 
 
 
资讯中心
公司动态 <<
图片新闻 <<
投资动态 <<
参考资讯 <<
媒体报道 <<
发展历程 <<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站内搜索
 
 
 
 
企业邮局
用户名:
密  码: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国资委网
中国投资协会
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市国资委
长春国兴担保
 
 
 
 
【新闻热点】如何看待当前房地产市场新动向?
发布时间:2012-6-19
 
 

新闻网 20120618日】

[导读]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张晓松、吴雨)近期,我国一些地方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所增大,个别楼盘甚至出现久违的热销场面。与此同时,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社会上出现一些猜测和议论,甚至是误读。这一系列新动向使房地产市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如何看待当前房地产形势?下一步调控政策是否将有所松动?

房价仍处调整回落趋势中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3个,持平的有21个,上涨的有6个;二手住宅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30个,持平的有22个,上涨的有18个。

5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虽然比4月份增加了3个,但比3月份减少了2个,而且涨幅均未超过0.2%。

“上述数据显示,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继续处于调整回落趋势之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认为,从供求关系看,2011年房地产在建规模达到40亿平方米左右,销售仅10亿平方米左右,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不会改变。

价随量涨,是当前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也是一些购房者急于出手的原因。但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尚无房价大幅反弹迹象。

同时,由于自住型购房者承受能力有限,开发商不会贸然涨价。我爱我家房地产经济公司市场研究部经理李琛指出,与投机、投资者不同,具有自住型购房者无法承担过高的购房成本,由于调控政策没有变,涨价只能再次抑制购房需求。这一点,开发商很清楚。

购房者心理发生微妙变化

5月中下旬以来,有迹象表明,房地产标杆城市成交量有所放大,部分城市甚至出现近期罕见的整夜排队购房的现象。

“这几天来买房的人非常多,来咨询、看房的人也增加了不少,特别是6月以来二手房成交量明显增加。”李琛告诉记者,尽管房地产调控政策没有变,投机、投资性需求仍然被抑制,但在央行降息等货币政策刺激下,积蓄已久的刚性需求得以释放,支撑了本轮成交放量。

降息直接降低了自住型购房者的成本,增强了他们的支付能力。在北京工作的崔女士关注房地产市场半年多了,一直等待一个好时机购买自己的第一套住房,央行降息的消息让她有些动心:“每月可以少还一两百元的月供。”

购房者的心理变化,被房地产开发商充分利用。一些开发商有意释放“房价已见底、调控将放松”的信号,诱导购房者出手。一些开发商利用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采取“以价换量”策略。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撬动了跃跃欲试的刚性需求。

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继人民银行、银监会之后,住房城乡建设部18日出面澄清了个别媒体关于房地产信贷政策将有所松动的曲解报道,并要求各地坚决按照中央要求,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针对一些城市以“稳增长”为名拟放松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报道,住房城乡建设部就曾强调,要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对于地方出台放松抑制不合理购房政策的,将及时予以制止或纠正。

从去年有关“资金链要断了”“楼市要垮了”“刚性需求很受伤”“银行将有很多坏账”“破坏了市场机制”等的议论,到今年有意对政策信号的“误读”,背后是一些人希望放松楼市调控,再次炒高房价,并从中获得高额利润的欲望。

对此,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房价总体仍未达到合理水平,必须稳定和严格实施调控政策,从供需两端收紧资金,防止投机、投资类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房地产市场,逼迫开发商以价换量,使房价从高位继续向合理回归。

  “整个房地产调控基调短期内不会变。”巴曙松指出,在调控政策基调不变的基础上,为引导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同时满足中小户型、首套住房购买者的自住型需求,应努力增加普遍商品住房供应,并对自住型需求予以适当的政策鼓励。

 
     
 
吉ICP备06005413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03020000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