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瑞斌 长春国投公司 副总经理 2012年04月20日】
2011年11月15日至24日,我参加了由吉林省委组织部和吉林省发改委主办的“浙沪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专题学习考察培训班”。这次考察针对性强、时间安排紧凑,吉林、上海、宁波三市众多领导及专家,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涉及信息、文化、金融、物流等多个产业发展领域。主办方还安排了丰富的考察活动,我们对上海、宁波两地众多知名现代服务产业园区进行了走访、调研,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到浙沪两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脉络,对我触动很大,启发良多。通过这次考察,我看到了浙沪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了吉林与浙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差距,这让就职于市属国有投资公司的我,感觉压力沉重,充满了紧迫感、使命感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感。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展到较高程度时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现代服务业使用较多的概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具体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因信息化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服务业形态,如健康产业、生态产业、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另一类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建筑、装饰、物业等房地产业,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等。它们通过各种服务功能,有机联结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者环节,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转。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特征,发展上呈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的“三新”态势,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优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浙沪两地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做法
吉林与浙沪地区发展的基础、阶段和水平,都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软硬条件和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更大,在很多方面是不可比的,但浙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思路和方向是值得学习的,特别是浙沪两地是全国发展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早的两个地区,对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十分重视,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上海推进“两个坚持”、“两个优先”的产业发展战略,促进服务经济快速发展
上海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制造中心,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第二产业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0%左右,有的年份甚至接近80%。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纺织业“压锭”开始,上海就宣布要退出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争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优势。进入新世纪后,上海一方面认识到不能完全抛弃重化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认识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两个坚持”、“两个优先”的产业发展战略,即: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占全市经济发展GDP总值近60%,以服务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在上海经济发展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上海值得借鉴的经验是:
1、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金融保险业、文化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会展旅游业、中介服务业六大重点领域,实施政策聚焦、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带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
2、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布局规划,聚焦强势行业,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集聚区,不断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按照“一区一业,一业特强”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而对这些集聚区,政府则予分类指导。如提出“聚焦张江”战略,明确该区科技创新的中长期发展方向、重大项目支撑及空间发展布局,推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聚焦创新资源,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发展之路。张江的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等重要产业保持了全国领先地位,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上海构筑功能各异的集聚带、集聚区,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使之汇集最具规模的高端服务业,尽显城市繁华景象,散发新型时尚魅力。
(二)浙江大力发展八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浙江整体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期。近年来,浙江省有思路、有计划的将重点城市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次中心城市,最终成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提出大力发展八大服务业的思路,包括:大旅游产业、大文化产业、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
浙江值得借鉴的经验是:
1、在“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迈进的关键时期,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出台百条扶持政策,内容涵盖服务业的八大门类。其中主要包括:允许各类人才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个人声誉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对获得国家承认的国外硕士以上留学回国人员,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杭实施转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可获20万元以下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等等,优惠政策驱动了浙江重点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着力抓好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如公园、超市、物流中心、商城等,以带动各地服务业发展,提升了服务业的功能和档次。
3、通过政策配套鼓励内外资投向现代商业、金融、旅游、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从技术创新,开放带动,营造环境,法制保障,品牌引领,人才支撑等方面来加以保障和支持。在市场准入方面,坚持“非禁即入”,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所有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
三、加快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但对比浙沪发达地区,在许多方面仍显现出一定差距:一是吉林省现代服务业总量不足,比重偏小,发展仍落后于整体经济;二是受市场准入、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吉林省服务业政府主导色彩相对浓厚,资本结构单一,扩张实力有限,导致服务业有效竞争不足;三是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结构不优,严重制约现代服务业的均衡发展。基于此种状况,结合浙沪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我认为加快吉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
政府有关方面应有针对性的根据吉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政府引导,加强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加强基础服务、环境设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取消各种体制障碍,打破垄断,放松管制,降低行业壁垒和准入门槛。
2、加快体制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全面推荐现代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化境,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发展一批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龙头服务类企业和集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3、有针对性地加强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加强政府与区域内各院校的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现代服务专业技能型人才。加强服务类企业引进省外优秀人才的政策支持。建立流动、激励、引进的流程化服务业人才引进机制和渠道。调整完善各产业服务类人才数量和比重,从数量和质量上保障服务业人才的需求。
4、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优先发展重点行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背景,决定吉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因地制宜的优先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重点行业。通过放宽准入、优惠税收政策,加快开放步伐,规范行业管理等具体措施,推动物流、金融、信息、旅游、咨询、会展等重点行业发展。
此次考察,让我看到了吉林与浙沪地区在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巨大差距,看到了代表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更坚信了我立足自身分管工作,与公司同事有针对性地寻求现代服务业优质项目投资机遇的决心和信心。希望我能够同国投公司一路,为助推本地现代服务业发展而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